《乘风2025》总决赛落下帷幕,那英战队凭借过硬的实力拿下冠军奖杯,这事儿在网络上炸开了锅。要说这届比赛可真是神仙打架,各路姐姐们使出浑身解数,但最后赢家还是得靠真本事说话。龚琳娜在赛后采访里那句"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,实力派永远不会被埋没"说得特别到位,直接把这场比赛的含金量给点透了。
那英战队这次能夺冠,仔细想想还真不是偶然。从初舞台到总决赛,她们走的每一步都稳扎稳打。就拿五公表演来说,那英带着队员改编的《山不转水转》直接把现场观众唱嗨了,连评委都说这是"教科书级别的舞台表现"。这里面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,据说排练时那英要求每个队员必须把歌词背得滚瓜烂熟,连标点符号都不能错,这种较真劲儿在现在的娱乐圈可不多见了。龚琳娜后来在微博上转发这段幕后花絮时还感慨:"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那姐能红三十年,专业态度就是不一样。"
说到龚琳娜,这次她虽然不是冠军战队的,但全程表现绝对称得上"无冕之王"。她在三公时唱的《青藏高原》直接冲上热搜第一,那个高音飙得,连原唱李娜都发微博点赞。最让人佩服的是她对待比赛的态度,明明已经是国家级歌唱家了,还跟新人一样认真排练,有次被拍到凌晨三点还在练舞。这种老艺术家的职业素养,给年轻艺人好好上了一课。难怪有网友说:"龚老师这不是来比赛的,是来给娱乐圈立标杆的。"
其实这届《乘风》有个特别好的现象,就是实力派选手越来越受重视。记得前几季还总有人吐槽节目组偏爱流量明星,但这季从投票结果就能看出来,观众审美明显提高了。比如决赛夜的个人solo环节,几个平时话题度不高但唱功扎实的姐姐,像黄丽玲、袁娅维这些,现场票数都出人意料的高。这说明什么?说明大家终于开始用耳朵听歌而不是用眼睛看热闹了。有个在现场的乐评人说得很实在:"当修音软件越来越发达,反而更凸显真唱的可贵。"
那英战队的夺冠之路也给我们提了个醒:团队协作在竞技类节目里有多重要。她们队里有唱将也有舞担,但最厉害的是能把每个人的优势都发挥到极致。比如谭维维负责高音部分,吉克隽逸把控舞台张力,那英自己则负责整体协调,这种分工明确的配合在直播现场特别占便宜。反观有些队伍,单个拿出来都不差,合在一起反而互相拖后腿。这让我想起龚琳娜在备采时说的:"好的团队不是把最强的人凑在一起,而是让合适的人出现在合适的位置。"现在看来真是至理名言。
这次比赛还有个意外收获,就是让观众重新认识了那英的带队能力。以前大家都知道她唱歌厉害,没想到当起队长来也这么靠谱。据说她私底下给每个队员都制定了专属训练计划,连饮食作息都要管。有次采访里她开玩笑说:"我这哪是当队长啊,简直像当妈。"但正是这种负责任的态度,才把一群个性鲜明的艺人拧成一股绳。难怪决赛宣布结果时,队员们哭得比她还厉害,这种战友情在娱乐圈太难得了。
说到这儿不得不提节目组的用心,这季在赛制设计上明显更注重专业性的考量。减少了那些花里胡哨的噱头,增加了更多展示专业技能的环节。比如新设置的"无伴奏合唱"考核,直接把那些靠后期修音的选手给筛出来了。总导演在采访里说得很直白:"我们想做一档能让观众记住作品的节目,而不是只有热搜的节目。"这种创作理念的转变,或许就是这季节目口碑飙升的关键。
《乘风2025》的这次总决赛,与其说是一场比赛的结束,不如说是对娱乐圈现状的一次生动展示。它告诉我们:流量或许能带来一时的关注,但真正能打动人的永远是实力和诚意。就像龚琳娜说的,现在的观众越来越聪明了,假把式糊弄不了人。看看夺冠的那英战队,平均年龄都不小了,但站在舞台上就是有那种经过岁月沉淀的底气,这是多少营销号都造不出来的魅力。
说到底,这届《乘风》最大的意义,可能就是给行业树立了一个新的风向标——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,让真正有本事的人获得应有的认可。在这个快节奏的娱乐时代,能静下心来打磨作品的人越来越珍贵。所以那英战队的这个冠军,赢得的不只是奖杯,更是一种对专业精神的肯定。不知道大家看完这季节目有什么感想?是更喜欢实力派的稳定发挥,还是更欣赏新生代的创新突破?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。
启恒配资-股票配资网首页-网上配资门户-实盘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