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尴尬?吃饭时饭菜洒落,写字时笔画歪斜,端杯时茶水泼溅?这些看似"笨手笨脚"的表现,可能并非粗心大意,而是特发性震颤在悄悄作祟!这种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,虽不致命,却如影随形地困扰着无数人的生活,让日常小事变成艰难挑战。
特发性震颤 ≠ 帕金森病! 许多人一出现手抖就恐慌地联想到帕金森,实则大相径庭。特发性震颤主要表现为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——当你想维持某个姿势(如平举手臂)或进行特定动作(如写字、端杯)时,身体部位(最常见是手)会出现不受控制的抖动。这种抖动通常在情绪紧张、疲劳时加重,休息时减轻或消失。它虽进展缓慢,却可能影响头、声音甚至下肢,让患者饱受社交尴尬与生活不便之苦。
西医治疗常遇瓶颈: 传统西医治疗特发性震颤,常用药物如普萘洛尔、扑米酮等,虽对部分患者有效,但可能伴随乏力、头晕等副作用,且长期疗效可能减弱。对于药物难治性震颤,虽可考虑手术(如DBS),但费用高昂且有创,并非所有患者都能接受。
展开剩余44%中医视角:震颤源于"风"与"虚"! 在中医理论中,特发性震颤多归属于"颤证"、"震掉"范畴。其核心病机常与肝风内动、气血亏虚、肝肾不足密切相关。肝主筋,肾主骨生髓。若情志不畅、劳累过度或年老体衰,导致肝肾阴血亏虚,筋脉失养,则虚风内动;或气血不足,不能濡养四肢,皆可引发肢体震颤不休。
中医稳颤,标本兼治有良方! 中医治疗特发性震颤绝非简单"止抖",而是通过辨证论治,直击病根,调和气血阴阳,平息内风,精准辨证,个体施治:
肝风内动型: 震颤明显,情绪波动时加剧,或伴头晕头痛、面红目赤。治宜平肝熄风,常用如天麻、钩藤、石决明、白芍。
气血两虚型: 震颤伴乏力、气短、面色无华、心悸失眠。治宜益气养血,濡筋止颤,方选如黄芪、党参、当归、熟地、鸡血藤。
肝肾阴虚型: 震颤日久,伴腰膝酸软、头晕耳鸣、记忆力减退。治宜滋补肝肾,育阴熄风,方用如熟地、山茱萸、龟板、鳖甲、枸杞子。
发布于:北京市启恒配资-股票配资网首页-网上配资门户-实盘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